针对成都体育场馆中央空调系统的多模式运行需求,以下是一套涵盖赛事模式、训练模式、日常节能模式的智能化解决方案,结合节能性、舒适性与灵活性设计,助力场馆高效运营:
一、系统设计框架
1.硬件基础
-冷热源配置:采用变频离心机组+空气源热泵组合,兼顾高负荷制冷与冬季制热需求。
-末端设备:分区控制型风机盘管+全空气系统,支持观众席、比赛区、训练区独立调节。
-智能传感器:部署温湿度、CO₂、人流密度传感器,实时反馈环境数据。
2.核心控制系统
-中央管理平台:集成AI算法,基于预设场景参数自动切换模式,支持手动干预。
-云端监控:远程监测能耗数据,生成能效报告,优化运行策略。
二、多模式运行策略
1.赛事模式
-适用场景:大型比赛、演唱会等高密度人流量活动。
-核心功能:
-快速响应:提前1小时启动,利用预冷/预热功能确保开场时环境达标。
-动态调风:根据人流密度(如观众席满座率)自动提升送风量,CO₂浓度控制在800ppm以下。
-温湿度精准控制:比赛区温度22-24℃、湿度50-60%,观众区温差≤2℃,避免冷热不均。
-应急保障:备用机组待命,防止突发故障导致停机。
2.训练模式
-适用场景:日常运动队训练、中小型赛事。
-核心功能:
-分区节能:仅启用训练区域空调,关闭闲置观众席末端设备。
-负荷跟随:变频水泵与风机根据实时负荷调节转速,部分负载下能效提升30%。
-间歇运行:结合训练时段(如午休、晚间)设置休眠状态,减少待机能耗。
3.日常节能模式
-适用场景:闭馆维护、非活动时段。
-核心功能:
-自然冷源利用:春秋季采用全新风通风,过渡季节免费供冷。
-夜间蓄能:利用低谷电价时段制冰蓄冷,供次日使用,降低电费成本。
-最低能耗运行:维持基础通风(换气次数≥0.5次/h),关闭非必要设备。
三、关键技术支撑
-AI预测算法:结合历史数据与天气预报,提前12小时生成最优运行计划。
-热回收技术:排风能量回收装置(如转轮式热交换器),降低新风处理能耗。
-变频联动控制:冷机、水泵、风机变频协同,避免“大马拉小车”现象。
四、效益分析
-节能率:较传统模式降低综合能耗25%-40%,年节省电费超30万元(以2万㎡场馆为例)。
-舒适性:赛事期间观众投诉率下降70%,运动员体感满意度≥95%。
-管理效率:自动化模式切换减少人工干预,故障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内。
五、实施建议
1.分阶段改造:优先升级控制系统与传感器,逐步替换高耗能设备。
2.人员培训:场馆运维团队需掌握模式切换逻辑与应急操作。
3.政府补贴申请:申报成都市绿色建筑补贴政策,降低改造成本。
本方案通过智能化、场景化调控,实现成都体育场馆空调系统在“高性能”与“低能耗”间的动态平衡,契合大型公共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需求。